2017,你不容错过的金融大事件!

大国崛起,风云变幻。金融严监管、楼市强调控、股市冰火两重天……2017年的市场,波澜壮阔;2017年的中国经济舞台,大戏迭出。

珠沉渊而川媚,玉韫石而山辉。2017年的最后几天,壹财富陪你一起,细说2017年中国经济。2017年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回顾的金融大事件?它们会对我们的未来投资决策产生什么影响?今天,壹财富将跟您一起细说2017年中国金融监管。

随着2017年即将步入尾声。对于金融市场来说,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,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,创新和监管并存,构成了今年金融市场波澜壮阔的画面。

纵观2017年,如果给今年的金融业贴上一个标签,“史上最严监管年”则成为了大家感同身受的一个词。

金融监管力度的不断升级背后,体现的是国家整治市场上各种乱象、套路的决心!回顾2017年的金融市场,我们就不难发现,在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的时代风口下,一张无形的监管大幕正在徐徐拉开,全新的中国金融生态格局正在与监管的突破和交锋中,逐渐形成……

资产新规 理财变局

2017年11月17日,传闻已久的资管新规终于有了消息。“一行三会一局”联合发布了新规的征求意见稿(《中国人民银行、银监会、证监会、保监会、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)。

这个首次横跨各类机构的纲领性文件,涵盖了资管业务的方方面面,与以往分散、分割的部门监管规定相比,有明显区别。

最明显的特点在于,明确资管产品的定位以及动产品向净值管理转型,对刚兑有相应的惩戒和监督。

作为一份覆盖全面的纲领性原则性文件,当然需要有各领域的实施细则作为补充,但是它无疑结束了当前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问题,以及监管套利、产品多层嵌套、规避金融监管等问题。

12月16日,《征求意见稿》结束了征求意见,下一阶段相关部门将根据各界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资管新规,这也意味着资管新规的正式发布进入倒计时。

我们认为,资管新规落地后,将是我国资管领域有史以来最全面、最系统的纲领性文件。资管新规统一了监管框架和标准,正式确立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,开启一个全新的资管时代。

而从目前来看,银行理财产品受资产新规影响明显。在资管新规一个月的征求意见期中,银行理财保本产品预期收益率集体下降,非保本产品预期收益率全部上升,发行量也显著下降。

原因在于,《征求意见稿》多处规定均涉及资管产品刚兑。其中,第二条规定,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,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。兑付困难时,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。第十三条则规定,金融机构不得为资管产品投资的非标资产或股权资产,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、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。此外,第十八条还要求,资管产品应实行净值管理,净值生成应符合公允价值原则。

就是说,银行既不准承诺保本,也不准垫钱兑付,以后就没有保本理财了。这样一来,投资者出于对风险的担忧,以后认购银行理财产品的热情就下降了,理财规模也会下降。

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,在资管新规一个月的征求意见期内,12月2日至8日,294家银行共发行1889款产品,其中有1个省份的保本理财收益率实现环比下降,31个省份的非保本型产品收益率环比上涨。

而在过去的11月份,情况刚好与现在相反。当月,473家银行发行了10799款理财产品,31个省份的保本型理财产品、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全部环比上涨。

不少银行普遍担心,由于受到严格约束,新规实施后理财产品规模将会萎缩。

的确,如果资产新规正式公布,那么银行理财将无疑收到冲击,存量规模高达30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,今后将何去何从?

我们认为,刚兑被打破后,银行发行的产品,只能以表外形式存在,投资人自担风险,银行不能再发保本产品了,但可以发行结构化存款产品、大额存单等作为代替。

因为长期来看,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,去储蓄化带来的理财需求会不断增长。投资有风险,理财需谨慎。随着投资者风险观念逐渐转变,资管业务仍有很大市场。

对于投资者们来说,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,在资产、风控等具有优势的大银行或许会更受青睐。

互联网金融 风云四起

近年来,互联网金融成为了金融业里的热门风口。更是有不少借贷平台打出了“金融科技”这样高大上的旗号。

当然,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金融行业,具有着普惠金融的意义。但是,这也绝不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摆脱高利贷、高风险的形象而给自己贴上的标签。

在市场上频出“裸贷”、“黑贷”以及平台跑路等丑闻后,监管部门也亮出了屠刀!

2017年6月28日,中国银监会、教育部、人社部联合下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》。

根据《通知》要求,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;且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,对于存量业务要制定整改计划,明确退出时间表。同时,杜绝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培训、求职、职业指导等名义,捆绑推荐信贷服务。

10月17日,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发布《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互联网消费金融》(T/NIFA 2—2017)团体标准。

《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互联网消费金融》定义并规范了27项披露指标,其中强制性披露指标23项,鼓励性披露指标4项,分为从业机构信息和业务信息两个方面,以期规范广大从业机构信息披露行为,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机构的信息透明度。

从银监会"一刀切"校园贷,就不难发现,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不亚于A股市场,而五大行联合巨头进军校园消费市场,也让不少平台主动退出转而布局其他领域。

而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披标准出炉,则让互金从业机构有法可依,从而更有效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,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。

在今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,明确强调了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,同时也强调了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。

因此,我们认为,互金监管作为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,在未来,必定会出台更加详细的监管政策,从而保证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。要想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,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,作为投资者来说,未来的互金行业值得期待。

ICO监管 势在必行

1.webp.jpg

今年5月以来,ICO呈现了疯狂的状态。比特币为例,比特币从今年年初还不到1000美元,到如今突破19000美元大关,上涨幅度超过1800%。

比特币究竟是什么?有人曾调侃,给普通民众讲清楚比特币是什么,就像给上世纪80年代的民众讲清楚互联网是什么一样困难。

比特币如此疯狂的原因是什么?恐怕很多人都解释不清楚。但有一点确实可以肯定,区块链风口如今在金融业格局中显得愈发重要。

但是,随着ICO项目的火爆,通过其带来的金融诈骗和非法洗钱问题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。

2017年8月30日,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ICO风险提示,提醒投资者警惕涉嫌诈骗、非法证券、非法集资等行为。

9月2日,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省市金融办(局),发布了《关于对代币发行融资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》整治办函,《通知》明确,ICO本质上属于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,涉嫌非法集资、非法发行证券、非法发售代币募集,以及涉及金融诈骗、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,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。

国家对ICO进行整治让比特币陷入尴尬的境地。这种尴尬很快被一锤定音,11月1日开始,国内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全部禁止交易业务,意味着国内比特币交易正式终结。

在经历了各方监管洗礼之后,比特币不但没有偃旗息鼓,反而一路狂奔。从今年年初还不到1000美元,到如今突破19000美元大关。未来,比特币价格会如何变化?谁也猜不准,但我们要提醒投资者的是,数字货币作为一款新型币种,从目前来看,其具有极强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。股神巴菲特对比特币嗤之以鼻,描述其为“不是价值创造的资产”、“真正的泡沫”。

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,在未来,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毫无疑问的会继续承受各方的高压监管,投资者们需要谨慎、客观的看待这场“虚拟盛宴”。

天价罚单 频频开出

2.webp.jpg

强监管、重问责”成为了贯穿2017年金融领域的主题词。今年的“三行一会”监管令密集发布,大额罚单不断开出。据权威媒体(新华视点)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金融监管部门今年共出台重要监管文件超过20个,行政处罚超2700件,罚没金额超80亿元。就罚金数额来说,几乎是2016年罚金的两倍!

一行三会”有多牛?

且看证监会:2017年3月,证监会对鲜言等人操纵市场案采取“没一罚五”的顶格处罚,罚没金额合计34.7亿元。这是证监会有史以来最高金额的单笔处罚决定,号称“史上最大罚单”。过亿罚单的背后,不仅创造了证监会的罚金记录,也体现了监管部门“铁腕”治理的决心和魄力。

且看银监会:在银行系统,今年前10个月,银监会系统共作出行政处罚2617件,处罚银行业金融机构1468家,累计罚没总额6.67亿元。12月8日,中国银监会对广发银行违规担保开出7.22亿元的罚单。加上此次对广发银行的罚款金额,今年银监会的累计罚没金额已经达到13.89亿元。

且看保监会:截至11月末,保监会也发布了36张监管函,而2016年全年发布监管函总和为16张,增幅达到125%。这36张监管函涉及33家保险机构。

2017年的资本市场,“精彩”程度不亚于去年。各路“名人大咖”也悉数登场:

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法人徐翔入监服刑,全案判处罚没金合计300亿元;

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被撤销任职资格,并禁入保险业10年;

演员赵薇被罚5年禁入证券市场;

匹凸匹原董事长鲜言不仅支付巨额罚金,同时也被终身禁入证券市场......

在各种行政处罚和天价罚单的背后,是金融业加强日常监管的缩影,加强对资本市场事中、事后监管已成常态。

纵观2017年的资本市场,我们不难发现,证监会已经将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了重要位置。

我们认为,主动出击、绝不手软,像定格处罚这样的重拳,极有可能成为证监会未来监管市场的常态化手段。2018年,监管层的监管力度让将继续加码,对投资者们来说,这就需要我们更过的关注企业本身,多角度的分析企业的成长轨迹、发展趋势和投资价值。

沉舟侧畔 未来已来

2017年即将落下大幕,回顾这一年,“强监管、控风险”贯穿着整个金融行业。在我们看来,2018年仍将延续2017年的监管态势,除了A股市场,互联网金融、普惠金融等多个热点领域的监管也将持续深化。

2018年,我们的钱该往哪投?显然,激进的投资行为必然会被撞的头破血流;钻空子赚快钱的投资方式也会被彻底堵死;打擦边球的非法金融投资必然会被取缔。

因此,我们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,去关注企业本身竞争力、去深究优势行业的持续性,回归价值投资,将会是未来投资的主要趋势。

就如巴菲特所说:“投资的秘诀、不是评估某一行业对社会的影响有多大、或它的发展前景有多好、而是一家公司有多强的竞争优势、这优势可以维持多久。产品和服务的优越性持久而深厚、才能给投资者带来优厚的回报。”

2017年被称为“史上最严监管年”,您怎么看待今年的金融监管?严监管之下,未来的投资风口在哪里?

 


返回
分享此文: